2017-03-09 09:20:00 錢國宏
風箏,古稱“鷂”,北方稱為“鳶”。據(jù)史書記載,墨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nèi))見鷂鷹翱翔于天空,深受啟發(fā),便“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只木質(zhì)鷂鷹,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只風箏,也是全世界飛上天空的第一只風箏!
“風箏”之名,出現(xiàn)于唐朝。唐代晚期,有人在“鷂鷹”上加入了琴弦,飛上天空后,經(jīng)風一吹,便發(fā)出了悅耳的樂音,“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如古箏彈奏一般,于是人們稱之為“風箏”。
有意思的是,古人最開始制作風箏時,并非為了休閑娛樂,而是用于軍事和通信。據(jù)《南史卷》記載,南朝時期,大將侯景發(fā)動武裝叛亂,將梁武帝蕭衍圍困于梁都建鄴(今南京),內(nèi)外斷絕。梁武帝命人制作風箏,系求救信于其上,乘西北風釋放風箏,通知駐軍在太極殿外的太子簡文趕快率兵馳援;楚漢相爭時,韓信也曾借用風箏在空中偵察敵營,并用絹制成風箏,在空中發(fā)出笛聲;明代時,軍中在風箏上拴系炸彈,以四支導火線引燃,飛入敵營炸傷敵軍——這種武器叫作“神火飛鴉”。
如今,風箏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玩具,也是春季大眾化的一項文娛活動。每當春風拂面,人們紛紛來到郊野,將各式各樣的風箏放飛天空。“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古代的很多書畫作品、史籍中,均有其樂融融放風箏的記載,如宋代著名的長畫《清明上河圖》中,就有放風箏的細節(jié)畫面。
祖國醫(yī)學認為,放風箏不僅怡情,還具有醫(yī)療保健作用。宋代李石所著的《續(xù)博物志》中載,放風箏“張口而視,可泄內(nèi)熱”。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說:“放之(風箏)空中,最能清目”。此外,放風箏還可有效防治頸椎病,并對神經(jīng)衰弱、精神抑郁癥等有一定療效。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春季,大地回暖,呼朋引伴放風箏,看風箏徐徐而起,飛上藍天,忽而翩翩飛舞,忽而游弋嬉戲,令人賞心悅目,樂而忘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