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2 09:02:00
水稻種植凝聚著人類的心血與智慧。國際水稻研究所等機構推動“第一次綠色革命”,中國育種學家探索雜交育種,都曾為水稻“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高效”作出巨大貢獻,成果惠及亞非17個國家的幾千萬稻農。
基因技術為水稻加速“升級換代”奠定了基礎。1998年,多國科學家啟動了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計劃,2004年繪制完成水稻基因組序列全圖,并相繼在技術平臺、重測序、功能基因的克隆和調控網絡解析方面取得系列重要成果。近年來,隨著高通量、高精度基因測序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已經可以一次并行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并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水稻從傳統(tǒng)“經驗育種”向現代“精確育種”躍升,設計“未來水稻”成為可能。
從常規(guī)育種到分子設計育種
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分子設計育種,讓水稻育種周期更短、更有針對性,代表了水稻育種的發(fā)展方向。
何為“未來水稻”?這得從水稻育種說起。長期以來,水稻育種主要利用常規(guī)育種技術,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在后續(xù)世代連續(xù)選擇符合育種目標的品系,或直接選擇具有明顯優(yōu)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于農業(yè)種植。
雜交品種常常比他們的親株單產更高、更耐寒、抗倒伏性更強。這種“雜種優(yōu)勢”在農業(yè)中很普遍,在水稻種植中尤為明顯。過去幾十年間,常規(guī)育種技術的進步顯著增加了水稻產量,彰顯“雜種優(yōu)勢”的應用價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近年來相繼推出“Y兩優(yōu)900”“超優(yōu)千號”等“超級雜交稻”品種,不斷刷新單產紀錄,畝產已經突破1000公斤。 用基因技術改變水稻育種方式,有更多的現實考量。統(tǒng)計數據顯示,受全球人口增長和可耕地總面積減少的影響,未來20年,水稻產量必須成倍增長才能滿足全球需求。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分子設計育種,讓水稻育種周期更短、更有針對性,代表了水稻育種的發(fā)展方向。
除豐產性之外,抗病性、優(yōu)質性、廣適性等特性也是水稻育種學家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在分子育種時代,科學家可通過研究、設計不同農藝性狀的基因,來改善水稻植株,培育出“超級稻”的升級版———“未來水稻”。在“超級稻”的基礎上,“未來水稻”還將具備高營養(yǎng)、多功能等特點,稻米食用者將有更多細分化、個性化的選擇方案。
基因組數據平臺免費開放
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基因組原始測序數據的開放,為相關研究提供了龐大的數據庫,有助于突破相關技術瓶頸,全面提升我國乃至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
這3000份已測序的水稻核心種質基因組,來自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和華大基因共同完成的“3000份水稻基因組”項目成果。這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基因組測序項目,包括來源于中國的500份代表性材料,以及國際水稻研究所收集的來源于89個國家的2500份材料,代表了全球25萬份水稻種質基因的多樣性。這些材料的基因組序列等信息,通過國際水稻信息學聯(lián)盟和“云之稻”平臺免費向國內外研究者開放。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稻分子育種專家李家洋認為,“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基因組原始測序數據的開放,為水稻基因組研究提供了龐大的數據庫,有助于突破水稻復雜性狀分子改良的技術瓶頸,全面提升我國乃至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