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3 16:23:22
重慶日報訊 (記者 周雨)禾下乘涼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畢生追逐的夢想。8月3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江津現(xiàn)代農業(yè)園區(qū)獲悉,這一夢想已在該園江津現(xiàn)代農業(yè)氣象試驗站變?yōu)楝F(xiàn)實:這里種植的10畝巨型稻試驗田內,水稻平均株高2米,平均畝產超過800公斤,株高和畝產量均比普通水稻高出近1倍。
這也是在我市首個試種成功的巨型稻項目。
據了解,巨型稻是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歷經10余年研究培育出來的超高產優(yōu)質水稻品種,于去年10月通過農業(yè)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測試并對外發(fā)布。今年4月,江津現(xiàn)代農業(yè)氣象試驗站引入該品種進行小范圍試種。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這種巨型稻不僅植株高,而且穗長粒多。一個身高1.8米的工作人員,站在稻田里舉起雙手,比植株最高處還矮了一大截。
“巨型稻是用野生水稻雜交培育而成的。”市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何永坤說,巨型稻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畝產量,主要原因是分蘗能力強、稻穗粒數多。在種植時,巨型稻的間距達到60厘米,密度僅為普通水稻一半左右,但每窩水稻分蘗出的植株數量遠超普通水稻。另外,每支稻穗的谷粒數多達500多粒,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倍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巨型稻因為“體型”大,既可為青蛙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又能有效吸收青蛙、泥鰍產生的排泄物,發(fā)展“稻-蛙-鰍”立體種養(yǎng)業(yè)的效益遠高于普通水稻。
在這10畝試驗田里,現(xiàn)代農業(yè)氣象試驗站共投放了180萬只黑斑青蛙苗、30萬尾泥鰍苗,預計將平均畝產青蛙1500公斤、泥鰍500公斤。
“青蛙可以捕捉稻田里的害蟲,青蛙、泥鰍的排泄物又為水稻提供了充足的肥料。”何永坤說,這片試驗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種出的大米可達到有機大米質量標準,預計每公斤大米售價將達40至100元。糧、漁兩項相加,畝均產值將超過6萬元。
何永坤表示,從今年的試種情況來看,推廣巨型稻及“稻-蛙-鰍”立體種養(yǎng)業(yè)模式的技術難度并不大,但需要較好的水源條件。另外,每畝稻田需一次性投入挖溝、圍網等基建設施成本4000多元,購買蛙苗和鰍苗每畝投入6000元左右。
他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在不同海拔、不同氣候條件下開展巨型稻示范推廣,對巨型稻的氣候指標以及相關要素進行進一步調查研究,為巨型稻的大面積推廣做準備。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