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人成网站色www免费下载_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97在线|亚洲_国产99在线a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 首頁 > 農機 > 正文

為了鄉(xiāng)親的一句話,他研發(fā)出玉米播種智慧農機

2018-10-24 14:33:57    王海濱 王玉芳

張中東在田間考察膜側播種玉米長勢 受訪者供圖

“依靠這個智慧農機,我去年增收了10萬元。”前不久,記者前往山西繁峙縣采訪,種糧大戶農民梁長青掐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放苗雇人省了2萬元,出苗齊全每畝地多收了100元,800畝地就是8萬元……”

而梁長青所說的“智慧農機”,就是山西省“三區(qū)”科技人才、山西省科技特派員、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忻州綜合試驗站站長張中東和他的團隊研發(fā)的“玉米膜側精播機”。

解開玉米種植戶的心結

過去種植玉米采用膜上打孔種植,在出苗前遇到下雨,膜上覆土就會板結,使玉米苗出土受阻,只有人工破土才能出苗,人們將這種人工破土稱之為“放苗”。放苗費力費工,成為玉米種植戶的心結。

張中東1994年從山西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從事玉米高產技術研究與集成工作。每年春天回家鄉(xiāng),總會看到大量農民跪在地里去除板結的情景。老鄉(xiāng)們曾和他說:“什么時候能不用放苗就好了!”每當這時,張中東的心里總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自己是搞玉米技術的,怎么才能幫助農民破解放苗難題,從繁重的“除板結”勞動中解脫出來呢?

從2012年開始,張中東在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和農業(yè)部行業(yè)項目“主要農作物抗御季節(jié)性干旱技術研究與示范”經費的支持下,經過廣泛調研,確認“放苗投工”為當前地膜覆蓋種植的普遍問題,他決定對此問題開展專題研究。

膜上打孔容易板結阻塞,那就考慮膜側種植。他與團隊成員共同努力,論證了膜上與膜側兩種種植方法中,土壤、溫度、水分對玉米生長的影響,經連續(xù)三年試驗,集成了玉米膜側播種綜合高產技術,主要內容包括弓形不開溝鋪膜,玉米開溝種在地膜兩側、肥料施于種子外側、播后重鎮(zhèn)壓等,在玉米產量不減少的前提下,徹底把農民從放苗投工中解放了出來;而且苗齊苗全、作業(yè)速度提高2—3倍、節(jié)省地膜25%,殘膜實現全部回收。

農藝和農機巧結合獲專利

技術路線圖有了,如何破解產業(yè)機械化瓶頸?張中東說:“不能實現機械化的技術注定無法大面積應用于生產,就相當于一項‘死技術’”。為了研發(fā)新的播種機,張中東這個搞作物栽培的人開始入門研制機械。

“在地里試用時,拖拉機在前面走,我們在后面跟著跑,仔細觀察每一個部件的作業(yè)情況,邊作業(yè)邊調整,哪有問題就停下來改進,經過無數次試驗,才將機器的每一個部件固定下來,基本滿足了技術需求。”張中東說,“2014年4月,玉米膜側精播機樣機終于研制成功,這也是我國首臺,并取得了國家發(fā)明專利。今年7月獲得了山西省農機推廣鑒定證書,列入了山西省農機購置補貼目錄。”

正在地里干活的五寨縣種糧大戶白明忠望著自家長勢喜人的100畝玉米高興地笑了。他的100畝玉米從鋪膜、施肥到播種,全是請玉米膜側精播機代勞的。“它真省時省力?。£P鍵是有了它,種植技術都不用學,還能穩(wěn)定增產,我們都叫它‘智慧農機’”,白明忠向記者打起了“廣告”。

張中東告訴記者,作為科特派,不僅僅是推廣幾項技術,更要把農民的難題當問題,研發(fā)、設計出讓農戶一看就懂,一用就會,一用就靈的好機械。

好不好農民說了算

玉米膜側精播機的問世,使農民得到了最大的實惠。據不完全統(tǒng)計,該項技術從2016年大面積推廣以來,推廣面積已達10余萬畝,涉及山西、陜西及內蒙古的30余個縣(市),銷售500余臺,為農民增加收入2000余萬元。

在左云縣郭奉窯村,種糧大戶盧偉鑫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他年初購買了一臺膜側播種機,自己玉米種完后,還幫其他種植戶。從早上6點到下午6點,他一個人就將鄰村老范的110畝玉米全部種完,以前4天的活1天就干完。老范說什么也不敢相信,非但沒給小盧播種費,還準備讓小盧賠償損失,小盧一番解釋,最終約定等出苗出好了再說。一個月后,老范不僅給了小盧播種費,還每畝地漲5元,預約了明年的播種。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weuufu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