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9 09:14:01
機手駕駛農機在田間收獲玉米?!≠Y料圖
近日,中國農業(yè)機械化協會邀請有關收獲機械生產企業(yè)、農機專業(yè)合作社、農業(yè)生產服務公司負責人,農業(yè)農村部農業(yè)機械試驗鑒定總站、農業(yè)農村部農業(yè)機械化技術開發(fā)推廣總站(下稱“總站”)有關專家在京召開“主糧作物收獲損失有關問題座談會”。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當前通常情況下小麥、水稻、玉米主糧作物機械化收獲損失分別能夠控制在1%、2%和3%左右。
機收損失率約1%
針對小麥機械化收獲損失問題,總站政策發(fā)展處處長侯方安今年專門到河南、安徽、山東等地做了大量調研發(fā)現,目前國內小麥聯合收割機品牌的收獲損失約0.8%,而在國外因為更加追求收獲效率,機收小麥損失約為1.2%。整體上看,國內小麥聯合收割機的收獲損失率比國外品牌要稍低。調研還發(fā)現,人工收小麥在割、捆、運、碾、放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綜合損失率達10%。因此,通常情況下小麥機收損失要比人工收獲低8-9個百分點。他們在日照調研的一家合作社有6臺收割機,今年參加機收作業(yè)均沒出現異常損失情況,農戶均比較滿意。
遼寧萬盈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卓去年在沈陽沈北新區(qū)財落街道木舒屯村作業(yè)時發(fā)現,在玉米籽粒收獲機作業(yè)后,一平方米內掉落玉米37粒,后通過在這塊200畝的玉米地選取三個點綜合計算得知,一畝地大概損失20斤玉米。當地去年雨水較多,到12月份才收獲,過了應收的最佳時期。即便這樣計算下來,按去年畝產1400斤算,損失率大概為1.4%。韓卓稱,當地播一粒玉米種子到成熟后能收獲500—600粒,機收損失率相對人工已非常低了。特別是機器的效率無可替代,當地一個壯年勞力,一天能收獲1.5畝,人工費最低需150元,機器一天最少也能收獲數十畝,大大提高了作業(yè)效率。
總站研究員蘭心敏從事收獲機械產品試驗鑒定工作數十年,是業(yè)內公認的技術專家。據他介紹,2014年社會上曾一度關注機收損失問題,而最近有媒體在報道中引用的還是6年前的數據,實際上國產收獲機械質量“根本沒有那么糟”,國家、行業(yè)、企業(yè)的標準要求也已經越來越高,像三大主糧作物之一的小麥1991版機收作業(yè)標準規(guī)定的全喂入收割機的損失率是≤1.5%,2006版標準降為≤1.2%,到2017版標準仍為≤1.2%,換句話說,小麥機收損失率能夠控制在1.2%以下已經是很高的水平了。很多生產企業(yè)為了滿足國家標準要求,在實際操作中會更嚴,小麥的機收損失率一般控制在標準規(guī)定值的80%左右。
蘭心敏認為,無論是人工收獲還是機械分段收獲,都比現在聯合收割機的作業(yè)損失率要高得多。鑒定結果顯示:在標準條件下的小麥全喂入聯合收割機的損失率不超過1%,更多在0.8%以下,水稻全喂入聯合收割機損失率在1%-2%。在正常作業(yè)條件下,小麥全喂入聯合收割機的損失率在1%左右、水稻全喂入聯合收割機的損失率在2%左右的水平是有保證的。履帶式全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機的高效率、低損失,曾經得到國外同行的充分肯定。“農民都很惜糧,如果機收損失太高,農民根本不讓你進地,我國的小麥機收水平也不會達到2019年96%的水平。”他說。
多重因素影響機收損失率
專家一致認為,機收損失率與作物品種、栽培制度、生產農藝、作物生長環(huán)境、收獲時節(jié)、作業(yè)速度、機手操作水平、地形地貌等因素息息相關。通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遼寧萬盈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卓就認為,玉米收獲機的機收損失與玉米品種、收獲時間、種植方式有關。機器收獲時,玉米通過拉輥、夾送和割臺收割等環(huán)節(jié),完成系列工序后割臺基本不會掉粒。
蘭心敏認為,有些機手作業(yè)的損失率較高包括多重因素,一是源于掙錢的欲望太強烈,高擋作業(yè),有的甚至采用行走擋作業(yè),致使收割機的喂入量過大而導致損失率高于正常標準,“就像人吃飯?zhí)於鴮е挛赶涣家粯?rdquo;。二是新機手的培訓不到位,很多機主雇用的新機手沒經過充分培訓,遇到異常作業(yè)情況,如作物倒伏、過熟、特殊品種等情況時,不知道或不會對收割機進行必要的及時地調整維護,導致損失率偏高。三是老舊機器的性能較差,不能代表現在的聯合收割機水平。四是地塊小,采用大型收割機作業(yè),收不凈田邊地角。五是選擇的收割機不合適,如選用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損失率自然偏高(2006版標準規(guī)定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的損失率為≤3.0%,比全喂入損失率的標準規(guī)定值大得多),也并不值得提倡。
總站糧作機械處處長張樹閣日前剛到過江西調研,發(fā)現粳稻的機收損失要高于秈稻,同時也不同的機手操作損失率確實不一樣,有的要高出兩三個百分點。今年因為當地發(fā)生嚴重的洪災,秈稻的機收損失有的達到2%。他認為,收獲機在地邊地角作業(yè)存在國外機械也解決不了的損失難題,另南北差異較大也導致機收損失率不一樣,但整體損失率數據均較低。同時,2014年是個重要的時間點,此后國內聯合收割機廠家技術水平提升很快,損失率較之前的數據降了一半以上,而有些人仍引用此前的數據顯然是脫離事實、很不客觀的。
減少機收損失是系統工程
如上所述,盡管當前階段的機收損失率老百姓基本上都能接受,但減少機收損失率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產品本身、機手素質培訓、種植農藝等多方面,有的甚至在農機部門職權之外,譬如農藝栽培制度等。
在河北辛集沐林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王亞文看來,機手素質是減少損失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針對具體作業(yè)的機手培訓總體非常欠缺,系統化、很細致的培訓還很少,而當前由于技術好的機手非常難找,“一些機主對機手的要求是能駕駛機器就可以了,隨便找一個來就開始開車作業(yè)。”
山東巨明集團副總經理高濤坦言,盡管今年以來農機行業(yè)發(fā)展形勢較好,但在具體運營中企業(yè)卻感吃力,特別是在農藝與農機協同方面感覺難度較大。同樣在北方,黑龍江與內蒙古種植制度差異非常大,甚至在一個省都存在很大差別。作為產品最齊全的國內農機企業(yè)之一,巨明有上百個收獲機產品型號,適用于不同地區(qū)農藝狀況、不同用戶的需求,但這也帶來了沉重的配件供應、三包服務等壓力。當然,市場也會倒逼企業(yè)產品升級,目前巨明玉米收獲機采用了各種先進的設計技術如自動液壓換擋等國際先進技術,機器性能和質量與前些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蘭心敏建議,減少作物機收損失一是需要研究開發(fā)能應對異常作業(yè)如作物倒伏情況的高性能機器;二是要加大新機手的培訓特別是“收獲機老板雇用的新機手”的培訓;三是研發(fā)智能監(jiān)測系統,遇到損失異常情況能夠及時報警,以提醒機手進行停機調整;四是要進一步培育適宜機收的作物品種和種植模式,加強農機與農藝的結合,現在玉米種植行距一般在30至70厘米不等,有的地方推行寬窄行種植,致使玉米收獲機企業(yè)的產品型號多達上百個,可以看出企業(yè)新品研發(fā)的不容易。
在張樹閣看來,目前機收損失率與絕對不低于10%損失率的人工收獲相比確實極低,但自主品牌仍然有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fā)力度,他同樣建議要加大機手培訓力度,此外可在政府層面出臺損失率標準,生產廠家也要從機具開發(fā)層面盡量減少需要人為調整的情況、增強機器操控的便利性。朱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