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人成网站色www免费下载_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97在线|亚洲_国产99在线a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 首頁 > 農資 > 正文

回收廢地膜,為啥這么難!

2021-11-02 14:41:47   

以農用塑料地膜為代表的旱作農業(yè)技術,掀起了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糧食增產的“白色革命”,同時帶來了副產品白色污染。地膜降解周期一般為200年至300年,殘留土壤中會影響水、氣、肥流動,阻礙作物生長;隨意露天焚燒會產生煙塵和二噁英等有害氣體,造成大氣污染。當前,各地大力治理白色污染,但仍面臨廢舊地膜回收難的問題。

治理難

多重因素制約回收效果

從20世紀末開始,農地覆膜技術逐漸推廣,已成為我國西北糧食安全的穩(wěn)壓器。但薄如蟬翼的地膜帶來回收難題,逐漸成為農村一大環(huán)保痛點。

在西部一些村莊,村民干完活把廢舊地膜埋在地里,或者把不能用的地膜帶回家燒炕。當記者問到“是否有人來回收”時,村民稱“不知道”。

《農用薄膜管理辦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農用薄膜使用者應當在使用期限到期前撿拾田間的非全生物降解農用薄膜廢棄物,交至回收網點或回收工作者,不得隨意棄置、掩埋或者焚燒。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八條對未按規(guī)定使用、回收農用薄膜的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明確了罰款規(guī)定。

西部多個省份也出臺地膜“以舊換新”政策,完善激勵機制,但受多重因素影響,廢舊地膜回收處理仍難破題。

某縣農業(yè)農村局能源中心主任表示,該縣2020年廢舊地膜回收已達80%,但邊遠山區(qū)或周圍沒有回收網點的,農民只能就地掩埋或焚燒。一些村干部反映,村里安排一部分公益性崗位,專門負責撿拾地膜,但要靠專職回收全部所用地膜,還是跑不過來。

甘肅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蔡立群認為,一方面,地膜回收增加勞動力成本,農民覺得劃不來,在上交的廢舊地膜中摻雜質來完成下達的重量任務,將其余部分未及時回收的廢舊地膜就地掩埋或焚燒;另一方面,地膜回收激勵機制仍不健全,一些地方簡單按照“5∶1交舊領新”的比例來兌換,不同地區(qū)農民回收地膜的勞動付出不一樣,導致偏遠山區(qū)農村地膜回收難。

記者在某鎮(zhèn)廢舊農膜回收網點的臺賬上發(fā)現存在“地膜欠賬”的情況。該回收網點站長說,農民撿來的舊地膜多,能兌換的新地膜少,兌換機制下的地膜供不應求,不得不先欠著,這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回收地膜的積極性。

此外,環(huán)保地膜技術研發(fā)仍須發(fā)力。甘肅農業(yè)大學農學院副教授邱黛玉認為,雖然市場上已出現可降解地膜,但降解能力有限,其降解碎片對土壤環(huán)境仍會造成污染。

再發(fā)力

以組合拳根治“老大難”

“農村白色污染考驗著基層治理水平。”蔡立群認為,加強農村廢舊地膜回收,必須堅持專群結合的辦法,完善回收處理機制,推廣科學種植技術。

蔡立群表示,可增加村一級公益性崗位撿拾地膜頻次,持續(xù)強化農民回收意識,采取靈活兌換機制如積分超市等,提高回收價格或補貼,增強農民積極性。同時,從督促、懲罰、專人專崗等角度,強化農民對個人耕地區(qū)域的責任。邱黛玉認為,留茬技術能延長地膜使用期,可根據耕地條件采用相宜作物留茬,以保護耕地,減少污染。

蘭州鑫銀環(huán)橡塑制品有限公司企管部主任尹長宏說,相關部門須規(guī)范地膜回收再利用程序,市場監(jiān)管部門可以耕地為源頭,嚴查不合格地膜,防止其流到市場上。

針對全生物降解地膜污染雖小但售價高、推廣難的問題,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秦文生建議,綜合運用加大補貼力度、提高行業(yè)環(huán)保標準等辦法,大力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據《半月談》)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weuufu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