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人成网站色www免费下载_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97在线|亚洲_国产99在线a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 首頁 > 農機 > 正文

“農民發(fā)明家”焦興旺:讓種地更輕松

2021-12-13 10:28:49   

46歲的焦興旺是當地家喻戶曉的“農民發(fā)明家”。圖片由焦興旺本人提供

12月10日,在位于裕民縣新地鄉(xiāng)烏爾吉也克東村的裕民縣創(chuàng)業(yè)先鋒農機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里,幾名村民正圍著一臺“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語地交談著。

“這是第17代了?以前我種的300畝打瓜,采收完要一個月。這兩年全靠焦師傅這個機器,3天就收完了。”

“每年打瓜成熟的時候,靠這個機器,咱都要比其他地方早半個月收完,能賣個好價錢。”

村民口中的焦師傅名叫焦興旺,今年46歲,是當地家喻戶曉的“農民發(fā)明家”。村民們圍觀的“大家伙”,是他發(fā)明的第17代全自動打瓜機。

上世紀90年代,焦興旺去疆外學習了農業(yè)機械維修后,回到村里開了一間農機修理鋪。“在修理過程中,我發(fā)現大家買回來的農機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常常‘水土不服’。比如我們村地塊碎小、山高坡陡,買的播種機就只能在平地上使用,使用效率不高。”焦興旺說。

于是,愛鉆研的他找書籍、查資料,一邊學,一邊動手嘗試改裝播種機。“改裝的關鍵點,是要讓播種機在斜坡上也能直行,這就需要給它加裝一個固定箱和傳動桿,保障設備的穩(wěn)定性,防止側滑和傾翻。”焦興旺說。自家的10畝山地成了他的實驗室,一次次的失敗后,2004年,他改造的第一臺播種機問世,這也堅定了他在農機發(fā)明創(chuàng)造上闖出一片天地的想法。

種植打瓜是當地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由于機械落后,每年秋收需要大量人力,費時費工。2007年,焦興旺開始研制自動打瓜機,經過兩年多200多次的實驗,終于在2009年研制出了第一臺自動打瓜機。這臺機器由主機、撿拾器、糧倉和提升系統幾部分組成,經過試驗,原本需要25人到30人一天內完成的工作,只需一臺打瓜機一天就能完成。

焦興旺發(fā)明的第16代全自動打瓜機。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劉萌萌攝

起初,村民對焦興旺的發(fā)明并不信任。“老崔又不是啥專家,發(fā)明的機器管用嗎?”和大家一樣,村民張罡起初也拒絕試用,并花60萬元買回一臺打瓜機。

因地里石頭、雜草多,張罡的打瓜機在運轉時常常卷進石頭,損壞機器。無奈之下,他向焦興旺尋求幫助。“沒想到老焦二話不說,就開著他的打瓜機到地里幫我采收,還別說,幾天就收完了,質量又好速度又快。”張罡賣了原先的打瓜機,將焦興旺的打瓜機開回了家。

焦興旺的打瓜機逐漸吸引了周邊縣市的農戶前來訂貨購買,還銷售到了甘肅、青海等地。此后,他又研發(fā)了全自動葫蘆籽機、紅花絲烘干機等省時省工的農用機械,共申請了12項國家發(fā)明專利,并獲得自治區(qū)勞動模范、第六屆“新疆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精英”等稱號。

2013年,焦興旺帶頭成立了裕民縣創(chuàng)業(yè)先鋒農機農民專業(yè)合作社;2016年,他又成立了裕民縣裕騰農牧業(yè)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如今,合作社擁有大中型農業(yè)機械67臺,服務農戶8000戶,土地作業(yè)面積達5.4萬畝。合作社和公司共吸納當地富余勞動力257人轉移就業(yè),年產值達1400多萬元。

合作社的院子里擺滿了各式材料。圖片由焦興旺本人提供

歷經了17代的更替發(fā)展,焦興旺發(fā)明的打瓜機從自動化、全自動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變成了無人操作。“每年采收季,我都從合作社租借機器,第1代打瓜機一天只能采收10畝地,第17代一天能采收近百畝地,每畝地成本減少了100元左右。”村民何清烈說。

“今年還有個喜事,我們發(fā)明的紅花絲烘干機歷經5年終于投用了,烘干機烘過的紅花絲每畝地要比曬干的多賺90—120元左右,接下來我的目標是研發(fā)紅花絲采摘機。”焦興旺說,自己就是農民,知道農民的辛苦,就想研發(fā)更多省力實用的農用機械,助力農業(yè)生產,讓農民種地更輕松。(天山網記者 劉萌萌)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weuufu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