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8 16:07:57
萬峰通化滑雪度假區(qū),滑雪愛好者列隊滑雪。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長白山下、鴨綠江畔,框定了吉林省東部的通化市的地理格局。這座域內2/3面積為山區(qū)的東北城市在中國版圖上雖偏居一隅,但在世界范圍內來看,其所處的北緯40°至43°之間,坐擁三大黃金緯度區(qū)域——“世界冰雪黃金緯度帶”“葡萄酒黃金緯度帶”和“稻米黃金緯度帶”。
近年來,通化市在“黃金緯度帶”之上,“青山綠水”之間,秉承傳統(tǒng)優(yōu)勢,實現創(chuàng)新驅動,在全市高質量發(fā)展藍圖上進行“人不負青山”的生動實踐,讓冰雪、葡萄酒和大米三張“黃金名片”日益閃亮。
“冰雪搖籃”重裝綻放
入冬以來,東北大地上,冰雪產業(y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角。
在萬峰通化滑雪度假區(qū)的雪道上,雪友孫朋飛馳而下,用一個漂亮的側身平行剎停后,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這里是他滑雪旅行的第三站,“從萬科松花湖到長白山萬達,再到這里,正好是一個三角形線路。”他說,“這里又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對于像孫朋一樣的滑雪發(fā)燒友來說,這座雪場是吉林省的又一滑雪新地標。但事實上,這座“重裝綻放”的雪場已有64年的歷史。
1959年,在距離通化市中心7公里外的東昌區(qū)金廠鎮(zhèn)一處山坡上,新中國第一座高山滑雪場落成了,這意味著中國有了第一座能夠舉辦全國性比賽的專業(yè)滑雪場地。落成當年,這里就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冬季運動會,不僅匯聚了國內多地的滑雪人才,還邀請到國外的一流運動員參與表演和培訓,實現了中國滑雪運動的第一次飛躍。
在那個造雪設備都很缺乏的年代,中國滑雪場的選址與建設十分不易。降雪量夠不夠?雪質好不好?有效落差是否夠用?只能依賴于自然條件。在蘇聯專家的協(xié)助勘察下,人們在通化找到了建設雪場的最佳選擇:這里冬季白天平均氣溫在零下13℃至18℃左右、有效落差560米,風小、溫度適宜……多年以后,人們才知道,這里正處在“世界冰雪黃金緯度帶”。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這座滑雪場成為中國冰雪運動的搖籃。在這里的崇山峻嶺之上,陸續(xù)承辦了全國性滑雪比賽16次,省級滑雪比賽30次;培養(yǎng)出中國第一批雪上運動健將和亞運會冠軍,第一個全國滑雪冠軍、亞洲滑雪冠軍、短道速滑世界冠軍。
隨著這些冰雪人才開枝散葉,中國冰雪運動逐漸蓬勃興起,國內各地紛紛建立了更加現代化的冰雪運動設施。而隨著地方發(fā)展有所側重,通化滑雪場逐漸遠離大眾視野,僅留下了作為一批批滑雪運動人才啟蒙之地的殊榮。
自2015年7月國際奧委會宣布冬奧會將在中國舉辦以來,中國冰雪產業(yè)的發(fā)展進入新的時代。適逢這一契機,擁有冰雪資源優(yōu)勢的吉林省喊出了“冬奧在北京,體驗在吉林”的口號。通化滑雪場也迎來了“重裝綻放”。
“在通化原來老滑雪場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造雪面積擴大近10倍,現在雪場每小時可以運送14000人上山。”吉林萬峰集團董事長張春雨說。改造完成的新雪場擁有33條雪道、5條高速索道、6條魔毯以及度假酒店、溫泉酒店、特色商業(yè)街等配套設施,升格為世界級的滑雪度假目的地。
“到2035年,通化計劃建成7座大型滑雪場。”近年來致力于推動當地冰雪產業(yè)發(fā)展的通化市政協(xié)黨組書記經希軍介紹說。
“國風冰酒”再振雄風
在通化的冰天雪地中,在人們享受優(yōu)質粉雪帶來的滑行快感的時候,雪友宋新宇在山頂的休息區(qū)摘下頭盔,拿起一杯紅酒,品味著酸澀后的回甘,等待著體能恢復。
這份美好味覺體驗的瓊漿,來自距此16公里外的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通化這座“葡萄酒城”的發(fā)祥之地。
與冰雪一樣,通化葡萄酒也擁有不可磨滅的榮光歷史。
在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10340平方米的地下酒窖里,擺放著772個橡木桶,其中包括80多年前沿用至今的老酒桶。“豐富的野生山葡萄資源,成就了葡萄酒廠最初的釀造風格,就是以較為適合亞洲人口味的甜型的利口酒為主。”公司副總經理國鳳華介紹。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通化葡萄酒風靡一時:從開國大典到1959年國慶,從尼克松首訪到撒切爾夫人到訪,從各種國際國內重要會議到第一屆央視春晚,通化葡萄酒都未曾缺席。從1960年開始,通化牌系列葡萄酒先后獲得50多個獎項,被評為“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產品遠銷美國、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改革開放后,大眾膳食結構和消費文化發(fā)生變化,飲用干型葡萄酒漸成消費主流。通化葡萄酒產業(yè)一度舉步維艱。
守著綠水青山的饋贈,通化沒有放棄。經歷沖擊與沉寂之后,如今的通化正成為世界冰酒版圖中快速隆起的高地。
每到冬至前后,坐落在鴨綠江畔的鴨江谷酒莊就會迎來熱鬧的采摘時節(jié)。掛在枝頭的葡萄果實通過自然結冰和風干,糖分高度濃縮。為了保證冰葡萄酒的甜潤口感,人們要趕在太陽出來前、氣溫維持在零下8℃左右的時候將葡萄采摘下來,再進行復雜而精細的工序。一株葡萄的果實一般不足以釀成一瓶375毫升的酒。
“好酒是‘種’出來的。”63歲的果農金寅浩說,“這些葡萄不僅要人工除草,還要限產,原本能達到畝產3000斤,我們限制在800斤,就是為了保證每一顆葡萄的品質。”
金寅浩種植的名為“北冰紅”的葡萄品種,是由長白山區(qū)野生山葡萄歷經4代雜交培育而成的本土品種,亦是全世界第一個無須浸皮工藝便能釀造出紅色冰葡萄酒的品種。“通過不斷對葡萄品種培育、種植技術、釀造技藝的創(chuàng)新,我們確定了以‘北冰紅’為代表的中國釀酒山葡萄體系,用中國的葡萄釀制中國的葡萄酒,并培養(yǎng)了一批本土的釀酒師隊伍。”集安鴨綠江河谷山葡萄酒研發(fā)中心主任孫延鋒說。
如今,通化釀造山葡萄種植面積達到3.7萬畝,年產量3.6萬噸。全市葡萄酒企業(yè)發(fā)展到60戶,精品酒莊13個,成為我國第一個擁有兩家上市葡萄酒企業(yè)的地區(qū)。過去5年,通化產區(qū)的冰葡萄酒在各類國內外葡萄酒大賽中斬獲金獎58個,銀獎、銅獎74個,在世界冰酒市場闖出“通化”品牌。
“我們正努力打造成為‘中國頂級冰葡萄酒產區(qū)’,未來還要把我們的葡萄酒推向更廣闊的世界市場,成為‘世界知名山葡萄酒產區(qū)’。”通化市葡萄酒產業(yè)發(fā)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曼俊波說。
“名米飄香”品牌崛起
一天的暢快滑行后,孫朋帶著家人到城區(qū)內的一家鐵鍋燉餐館享受美味。灶臺下柴火噼啪作響,灶臺上的大鍋熱氣升騰。夾起一塊燉得軟糯的肉品,配上一口噴香的米飯,味蕾的大大滿足感讓疲憊一掃而光。對于這些到東北滑雪度假的游客來說,回程之前,還不忘訂購一份東北大米。
在素有“天下糧倉”之稱的農業(yè)大省吉林,通化地區(qū)的富硒稻米、火山巖稻米以高端品質和獨特的賣點成為“吉林大米”品牌中的亮點。“現在經常是稻子還沒熟,未來產出的大米就已經有了歸屬。”創(chuàng)造了“大米姐”品牌的通化市柳河縣農民管延麗說。
通化大米也曾經歷香而不“響”的階段。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管延麗經常背著一袋袋大米跑市場、蹭展會,極力推銷自己的大米。“大米姐”的名號也因此而來。就是在這段時間,每當人們說起東北大米,總是南有遼寧盤錦、北有黑龍江五常,而自然條件、品種、品質絲毫不差的吉林大米只能“養(yǎng)在深閨”,省內大米品牌多達900多個,卻處于標準不一、小而雜的局面。
從2013年起,吉林省開始實施“吉林大米”品牌創(chuàng)建,根據東部火山巖土、西部弱堿土、中部松花江流域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點,用地理標志品牌整合企業(yè)品牌,打造了全省大米產業(yè)發(fā)展的“航母”。在通化,以“輝南大米”“柳河大米”“新開河貢米”為代表的通化大米也逐步實現了由“好米”變“名米”,到“名米”賣“優(yōu)價”的跨越。
如今,大米姐、社稷尚品、吉珍、蛙田、西江貢米等“通”字號區(qū)域品牌達到70余個。“大米姐”的產品遠銷10多個省份,年銷售額上億元。利用柳河當地特殊的火山巖地質,管延麗還結合硒肥噴灌技術培育出硒含量更高的大米品種,進而制作出富硒米乳、米粉、米酒等深加工產品。“以前我們跑到各地去推銷賣米,現在坐在家里忙訂單,還有客戶來旅游時順便買米,這讓我們更加珍惜品牌榮譽,通過全面提升產品質量,讓之成為通化的新名片。”管延麗說。
玩冰雪、品紅酒、買大米,既是游客的山城之旅可以兼顧的美好體驗,也是通化依托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資源賦能而擦亮的三張“黃金名片”。隨著紅色旅游、醫(yī)藥康養(yǎng)、特色鄉(xiāng)村的不斷發(fā)展,更多的發(fā)展元素在這座城市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持久不斷地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