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 09:24:31
近日,山東省廣饒縣依托“三作三收”新模式種植的冬小麥迎來豐收。6月16日,廣饒縣“三作三收”測產組走進李鵲鎮(zhèn)種糧大戶劉廷義的500畝試驗田進行實打測產。此次,測產組共對6.59畝“三作三收”模式下的冬小麥進行嚴格測產,共收獲小麥8050斤。經專業(yè)檢測,小麥水分達16%,雜質0.5%,經科學折合,實打畝產為1173.53斤。
“三作三收”是對傳統(tǒng)“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種植方式的革新。該模式是在同一塊土地上,一年內種植“冬小麥—春玉米—夏玉米”三季作物并收獲3次。通過這種方式,在保障小麥和夏玉米產量的同時,額外收獲一季春玉米,提升了土地的產出效率?!拔业霓r田以3.6米為一個種植單元,其中2.4米用于種植冬小麥,特意預留1.2米作為春玉米套種行。待小麥收割后播種夏玉米時,則采用3行夏玉米種植模式,株距13厘米,行距60厘米?!眲⑼⒘x詳細介紹,通過精準的種植布局,讓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
改變傳統(tǒng)種植模式并非易事。從品種選擇到管理模式,再到收獲方式,都需進行調整。在品種篩選上,劉廷義歷時兩年,從十多個種源中反復試驗,最終確定適配品種;在灌溉方面,針對“三作三收”模式下作物生長周期緊湊、需水規(guī)律復雜的特點,對滴灌設備的精心布局與合理運用,成為解決作物灌溉矛盾的關鍵。小麥臨近成熟時,對水分極為敏感,為保證籽粒飽滿、避免貪青晚熟,需嚴格控制水分,減少灌溉量;而同期生長的玉米,正處于拔節(jié)孕穗等需水高峰期,對水分需求極為迫切。兩種作物對水分的不同需求,在同一生長周期內形成尖銳矛盾。劉廷義通過巧妙設計滴灌系統(tǒng),成功實現(xiàn)“魚與熊掌兼得”。收割模式上,他還對農機設備進行改裝,使其適應新種植模式下的作業(yè)需求。
如今,劉廷義的500畝試驗田已初見成效。每畝套種地塊中,僅用三分之二的面積種植并收獲了1173斤冬小麥。經測算,扣除人工、肥料、灌溉等費用后,每畝地可增加效益200元—300元。春玉米的套種也提升了總體收益。
農業(yè)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山東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王法宏評價說,小麥玉米“三種三收”是一項重大創(chuàng)新。長期以來,我國小麥玉米種植多為一年兩收,“冬小麥-春玉米-夏玉米”一年三收的模式充分挖掘了玉米的高產潛力,實現(xiàn)一畝地兩噸糧,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據(jù)《農村大眾》)